一、赛事简介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4月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23号),5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旨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教育部联合吉林省人民政府2015年5月下发《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15]4号),在全国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以校、省、国家三级竞赛的方式进行,以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竞赛目标

(一)浓厚氛围,更新意识。加大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激励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开展创新创业。

(二)搭建平台,加强交流。搭建“互联网+”的教育平台,搭建校企、校校的合作平台,搭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交流平台。

(三)培养人才,培育成果。培养一批新业态急需的专门人才,培育一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成果。

 

三、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协办单位:1-3家企业

 

四、组织机构

(一)重庆赛区竞赛组委会

成立重庆赛区竞赛组委会,全面负责大赛组织协调工作。

 主任:周 旭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

     赵为粮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

副主任:邓 睿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总会计师

     杨 丹 重庆大学副校长、教授

    陈时见 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国祥 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教授

    邓世雄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智祥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林金朝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晓洪 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东燕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干 勤 重庆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

    吴再生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

    江 洪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

    唐玉林 重庆电子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

成 员:高教处、学生处、学位办、科技处、财务处、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新闻中心等有关处室和部门负责人。

重庆赛区竞赛组委会下设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赛区竞赛的日常事务工作,秘书处设在重庆科技学院。

秘书长(兼):蒋后强 重庆市教委高教处处长

常务副秘书长:吴 岚  重庆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

  副秘书长:周传德  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袁云松  重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段书凯  西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成 员:闵 权  重庆市教委高教处调研员

         都进学  重庆科技学院学工部副部长

         余 波  重庆科技学院团委副书记

         杨清林  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长

(二)重庆赛区竞赛专家组

重庆赛区竞赛专家组由市教委遴选,由各相关高校、企业推荐创新创业、信息技术、工商管理、风投企业家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建议名单90人左右,本科高校40人,专科高校40人,企业专家10人。负责制定竞赛的评审与评奖办法,协助组委会巡视赛场、评审、评奖。

(三)重庆赛区竞赛仲裁组

重庆赛区竞赛仲裁组由市教委委派学术和管理专家担任。

成员:蒋后强  重庆市教委高教处处长

易树平  重庆大学教务处处长

周光明  西南大学教务处处长

   徐 晨  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

   赵明阶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

   李方伟  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

廖林清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郑辉昌  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

(四)重庆赛区竞赛会务组

会务组设在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负责日程拟定、条件保障、组织联络等。会务工作方案(另行发布)由组委会审定后实施。

 

五、参赛项目要求

(一)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

2.“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

3.“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4.“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

(二)项目内容

参赛项目内容须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项目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项目材料

1.网上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网上报名信息材料。

2.书面材料:项目计划书一份(组织结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附后),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

3.电子材料:包括一分钟展示视频及项目计划书电子版。视频格式不限,需保证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1G。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PDF文件,大小不超过30Mb。

4.答辩材料:准备现场展示和答辩15分钟多媒体或汇报材料。